文学作品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文学作品

我的母亲

发布时间:2013-12-23 来源:国家铁路局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我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耳濡目染了农家人的朴实情怀,体验和感知了来自心灵深处的朴实无华而又浓密甘醇的乡情。虽然上学、工作后走出了家庭,走出了 那片黄土地,但依然有深深的乡情依恋,浓浓的乡音不改,但更深的是对家乡母亲的眷恋和怀念,家有母亲,子女永远会像一只放飞的小鸟,倦了累了喜欢依偎在母 亲温暖博大的羽翼之下,和母亲絮絮细语。
  我的母亲,一位朴实的农家女,虽然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堂读过书,但是我人生最好的启蒙老师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她的慈祥、善良、真诚、体贴、热情、和善、友好、刚毅坚强、富于爱心……任何一个子女都无法用一种最恰当的比喻来描绘自己母亲的可亲可敬和可爱。
  母亲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又因为农村老人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作为女儿身的母亲小时候只好遵从封建思想的理念,不可以上学堂只能在家学做针 线并负责照看年小的弟弟妹妹。小时候看到我们姊妹高高兴兴上学,回家后看书写作业,母亲就一脸的羡慕和高兴,说我们生在了好年代,一定要好好学习。
  母亲有句口头禅,叫做:惯子如杀子,棍头底下出孝子。小时候,我们姐妹几个谁都没少挨她的苕帚疙瘩打。母亲打起我们来,从不手软。因此,直到现在,我 们说起小时候的事来还耿耿于怀。每逢这时,母亲就有些不服的说,我在你们眼里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就记住我打你们的那些事,你们淘气,不好好学习,跟人家 孩子打架那些事咋就不记得了呢?
  说心里话,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事,简直就像一场不可思议的梦。那时,父亲承包工程比较忙,一年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每月只能捎回几十元钱的生活 费,我就想不明白,母亲就凭着这两个小钱儿,是怎样供我们念书的呢?母亲从自身不识字的苦痛中深深懂得了识文断字对一个人的意义。因此,无论日子怎么穷, 她也要供我们读书。她对我们兄妹的其它过错可以容忍,唯独对我们不好好读书不能容忍。那时我们编了一句顺口溜:不怕老师打,不怕老师罚,就怕老师找我妈。 真的,老师一找母亲,我们非挨揍不可。母亲不懂什么叫思想工作,她的思想工作就是用烧火棍子打笤帚疙瘩抽。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们姐妹几个能读书认字,而且长大后每人都能干上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不多亏了母亲的苕帚疙瘩?
  母亲总是用她质朴的一言一行,身先例行言传身教着我们,使我们深刻接受来自母亲厚重的关爱、照顾、牵挂和惦念。
  如今已为人母,深切地感觉到母爱的不舍、母爱的依恋。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童真的幼儿时代到满载知识走出大学校门,从走入 社会到成家立业,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爱的亲切关怀,而且是那样的体贴、那样的暖心、那样的充满了依赖感。离不开母亲那双由柔润玉滑的纤纤细手到布 满老茧纹络细密的老手的抚慰;离不开母亲明眸深邃的双眼到灰暗昏花的老眼慈祥的关爱和注视,唯一不变的是母亲那颗跳动不已、热情不褪的拳拳母爱之心,关 爱、牵挂着我们从幼小走到了成熟,由成熟走到了成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母亲的欣慰、母亲的感动,就是这份感动、这份欣慰、这份牵挂支撑着每一个儿 女从春走到了夏,从夏走到了秋。儿女的快乐就是母亲脸上如花的笑靥,儿女的偶尔一声叹息就是母亲脸上不安的愁容。不管儿女有多大,在母亲的眼里始终是自己护翼下需要照顾的幼儿。母亲一生的努力是为了给儿女撑起一块没有委屈的晴空。儿女的平安则是母亲一生的希翼。看到儿女的长大和成熟,做母亲的在那一刻已经 全然忘记了怀胎十月的艰辛,一朝分娩的痛苦,抚养长大的不易……
  这就是母爱的无私、母爱的执著、母爱的博大、母爱的纯真……我们做儿女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偿还母爱的这份恩情,用孝心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作者:魏小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