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穿越林海雪原的铁路公交——记齐齐哈尔客运段6245次列车

发布时间:2014-11-14 来源:国家铁路局 字号:TT

  在共和国雄鸡状版图的“鸡冠”上,运行着一趟绿皮车:它从北纬45度的“鹤城”齐齐哈尔出发,一路穿越林海雪原,北上北纬52度的“神州北极”漠河,最终抵达我国路网最北端的客运站——古莲。这趟列车被林区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山里的铁路公交”,它就是齐齐哈尔客运段古韩碧车队担当的6245/6246/6250次列车。

  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

  墨绿色的6245次列车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在大兴安岭深处蜿蜒前行。窗外,白雪皑皑,白桦林、樟子松林披拂着冰雪缓缓闪过。慢慢行、慢慢看,对于大山深处的百姓来说,列车捎来了“慢生活”:这趟列车单程走行923千米,运行21小时53分钟,沿途经停83个车站和乘降所,平均每16分钟迎接一次旅客乘降。

  虽然大兴安岭林区相继开通了支线机场和省级高速公路,但是沿线的林区百姓依然青睐火车:百姓出行乘这趟车,孩子上学乘这趟车,病患求医乘这趟车。山里人乘坐这趟车打量外面的世界,感受幸福生活。冬至未到,列车的行李车里装满鱼、肉、海鲜,这些都是山里人热盼的年货。

  沿途,设有很多没有站房、没有站台、甚至没有站牌的小站和乘降所,有些站名在网上的列车时刻表中根本查不到。因为无人售票,一路上,6245次列车的补票员忙得手软,各节车厢的乘务员也拿出随身携带的1元、2元的区段票为随时乘降的旅客补票,如同公交车的售票员。

  在一个没有站台的乘降所,列车停了下来。尽管只有一名旅客下车,列车长和车厢乘务员还是踏着路基上的渣石组织乘降。线路两边是厚厚的积雪,一脚下去没到小腿,再上车的时候,鞋里和裤脚里盛满雪水。

  “没有这趟车,林区百姓就走不出大山。”列车长吕冬玲说:“哪怕只有一个旅客,列车也要停车;哪怕今天没有旅客,列车也要等一分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便民利民’吧。”

  营造高寒禁区的春天

  高寒禁区,是人们对大兴安岭恶劣气候的描绘。大雪刚过,大兴安岭最低气温跌至零下35度,6245次列车的温度却牢牢锁定在16度以上。

  6245次列车上,座位旁边的窗户和天棚的通风窗等能漏风的地方,全部用胶带封上,厕所、地漏、洗手间的下水管道为了防止冷空气的倒流,全部用胶堵堵上,在车厢的门口,铺上了防寒垫,以免冷风从车门下缝隙流入。

  “让旅客上了车,就像回家上了炕。”这趟车的乘务员总结了一套“勤填煤、勤检查水位、勤清理火床、勤保证循环”的“四勤”锅炉焚火法。乘务员添完煤,又向炉子下方的槽里加了水,等到锅炉温度接近90度之际就熟练地操控着循环杆,将热量传递到车厢内。赶上电泵超负荷不能使用,乘务员就手动压泵循环,一晚上不断重复加煤、清灰、循环的工作,值一个班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因为天气冷,厕所便池里的排泄物会被冻上而无法用水冲掉。乘务员立即用开水化开,再用工具清理掉。每次停车开门后,冷暖空气在车门处形成小对流,车门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这时,乘务员就会拿起小锤子一点一点把冰凿下来。

  “请随手关门,温暖全车人”,“请您洗漱以后随手把胶盖盖好,以免冷气回流,影响车内温度”……在这趟绿皮车上,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随处可见。

  即将退休的“供水员”都福军刚刚调入这个班组。他把茶炉内的开水灌到1米多高的送水桶内,用小车推着,再灌到每节车厢的大水壶里。列车超员区段,都福军在人缝中穿梭10个来回,大汗淋漓如同洗桑拿。旅客劝他,他憨厚地笑着说:“数九天让旅客喝上热水,值!”

  在《旅客留言册》上,旅客这样评价绿皮车服务:“一杯开水暖人心,温馨服务表真情。车外冰霜车内暖,绿皮老车写新篇。”

  共筑北疆列车的梦想

  自1973年开行以来,6245次列车已经运行40个年头。40年来,乘务员换了好几茬,“奉献”两个字却从来没有变:列车长吕冬玲27岁时就来到6245次列车。43岁的她也曾动过上红皮车、蓝皮车的念头,但她还是把根扎在了这里。她说:“我钟爱这一抹绿色。只要林区百姓需要,我愿意永驻这个‘家’。”

  列车终到古莲站。听说乘务员要集体合影,几名旅客凑了过来:“照全家福,别把我们落下。”这些大山里淳朴的旅客,像吕冬玲一样,把这趟百姓叫做“齐古慢”的绿皮车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说:“火车慢,人心热,走一路,暖一路。”在“齐古慢”上,林区职工与乘务员很快从陌生人变成了多年的好友:实现了7年旅客零投诉的刘连代,调到了别的班组,旅客仍然时时唤起他的名字“连代哥”。既当供水员,又当乘务员,有时还客串安检员的“谷金才”,人称“老谷头”。去年已经退休的他,等到春运时又回来帮忙,旅客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问个不停。

  林区百姓怎能忘记:多少次,林区8:42 2013/12/19重患旅客在乘务员的精心照料下,奔赴加格达奇、齐齐哈尔等地的医院,得到了及时救治。多少次,林区职工委托列车工作人员帮着照顾单独出行的孩子和老人,乘务员视重点旅客如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列车没有餐车,这趟车的乘务员用餐都是沿途车站送上来盒饭。有时,遇到重点旅客患病了吃不了方便食品,列车长吕冬玲就把自己的盒饭让给旅客吃,自己吃个面包,或者是泡上一碗面。

  亲如一家,共建和谐,穿越林海雪原的铁路公交承载着希望,在旅客、职工的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6245次列车穿过白雪覆盖的林区。

 

 

  路网最北端的古莲站,列车乘务人员和旅客们照了一张“全家福”,旅客告诉记者,他们和这趟车的乘务人员很熟。

 

  6245次列车上,经常能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旅客,不足万人的鄂伦春族人就居住在这里。

 

需要补票的旅客在列车办公处前排起了长队。


  在没有站台的停车点,即使只有一个旅客上下车,工作人员也要组织乘降。这里是许多大山深处百姓走出去唯一的路。

乘务员正在向炉膛内添煤。

 

  为了保证车内温度达标,列车员每小时都要进行一次写实,把车厢温度、锅炉温度记录写实单上。

  在齐齐哈站出乘前,列车长与红十字救护员对列车应急小药箱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认真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一名小旅客画出“齐古慢”列车,准备送给列车长。

 

  车厢连接处门头的车窗玻璃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几名旅客在上面印上了手掌印,颇有几分冬趣。

列车穿越林海雪原。

            作者:刘一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