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火车的铁路人
乌鞘岭,祁连山支脉,海拔3650米,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这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山腰上的深沟变电所承担着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上下行机车牵引供电任务,只有10人坚守的变电所是兰州供电段最基层的生产班组。
以前深沟是五等小站,自从2006年8月23日,全长20.05千米的乌鞘岭隧道实现双线开通后,这个小站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只剩下变电所孤零零地矗立在半山戈壁。映入眼帘的还有从变电所院子里钢塔上引出的4条供电线,连接在远处山头背后绵延不断的铁路接触网线上。从变电所顺着供电线翻越一个山头才能看到铁路,所以工区的职工戏称他们是“见不着火车的铁路人”。
这里的人坚守高原二十多个春秋,他们如同乌岭深处一株株坚韧、顽强的骆驼草,无论冬夏,无怨无悔,默默守护着铁路的安全。

工区距离最近的乡村小镇有20里的路程生活物资采购不便,职工每次上班前要从家里带够当班期间的蔬菜和肉食,翻越大山去接班。

每到汛期暴发山洪,通往班组的吃水管道经常被冲断,职工们吃水要到几里以外的农民家里挑水。

为了节省车费,工区的男职工都自备了一辆自行车,每次上下班骑车十几公里,把自行车放到打柴沟网工区,再坐小慢车回家。

职工在穿戴绝缘鞋、安全帽,准备进行作业。

变电所的工作是24小时全天候的,正是职工一丝不苟的工作才有了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交接班职工正在对室外高压设备进行检查,双方签字确认后才能换班。

换消防砂箱内的砂砾,消防安全是供电单位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班组地处半荒漠干旱山区,经常有老鼠前来光顾,进入变电所内啃咬电缆,容易引起短路,严重影响设备运行。为此,工区在大门口加装了红色防鼠板。

值班员在工作大厅向调度汇报设备运行情况。

条件艰苦又不失温馨,点点绿色让人有了家的感觉。

先是干旱后是汛期,不足5平米的小菜园今年减产不少。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山区,新来的年轻职工厨艺学习也是一门必修课。

工区生活简单却不枯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于得庆 文/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