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凤:走上领奖台的铁路“白衣天使”
人物素描:邹德凤,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在41年的医疗护理生涯中,邹德凤工作成绩出色,成为江西省第二个、铁路系统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2013年8月24日是邹德凤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作为江西省第二个、铁路系统首位、第4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德凤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白衣天使”的足迹
1972年,16岁的邹德凤到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在41年的医疗护理生涯中,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干得很出色,被大家称作铁路“白衣天使”。
1992年12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邹德凤升任护士长。同年,她被派到铁路三村卫生所从事社区保健服务工作。在这里,她完成了处理医疗纠纷、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模式、住院病人随访等课题的研究,尤其在化解医患纠纷上取得了突破;在这里,她不仅用热心温暖了社区居民的心,还用高超的护理技术挽回了许多人的生命。社区的居民记住了邹德凤,邹德凤的心中更是装着社区的居民。
2009年年底,邹德凤被调回医院任医疗服务部主任,专门从事住院病人的随访工作。截至2012年年底,她随访住院病人53607人,回访出院病人75820人,汇总患者提出的意见、建议300条,随访记录已经写了20本。
追随南丁格尔
2002年,邹德凤加入了江西省红十字会,同年,在她的倡导和组织下,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江西队第四附属医院组成立。
2009年,一名感染了艾滋病的男青年从媒体了解到,在南昌有邹德凤他们这样一个团队,于是打电话给省红十字会请求医疗援助。邹德凤知道后,毅然前往病人家中。三年来,在她和肾内科护士长叶钒的精心治疗下,原本一身皮包骨头的男青年身体状态大为好转。
2010年12月24日傍晚,一个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位老人正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他的儿女们知道:他强挺着最后一口气,就是在等邹德凤。这样的情景,邹德凤经历了多少次,她已经不记得了。然而,老人和他们的儿女们却记得。在铁路社区居民的眼中,邹德凤是老人们的女儿、孩子们的父母、同龄人的姐妹和朋友。
为了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邹德凤徒步走过的路程累计2.5万公里,相当于走完了两段长征路;她登上3.5万层楼梯,相当于登上12次珠穆朗玛峰;她累计做义工2.36万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荣誉 “终生志愿者”的标准整整5倍,人们称她为 “超级义工”;她每个月要拿出至少一半的工资买东西送给患者和孤寡老人;每一年,她都要自愿献血400毫升。在她的感召和带动下,目前邹德凤博爱志愿服务团已发展成为4000多人的队伍。截至目前,他们累计为社会做义工16万小时,服务社区居民60余万人,先后有100余人慨然要求死后捐赠遗体……2007年,邹德凤毅然在《遗体捐献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南丁格尔旗帜的召唤下,邹德凤走得义无反顾、无比坚定。
赤子之心
坚持与努力伴随的就是付出:邹德凤与家人聚少离多;孩子读书,她不能接送;爱人病了,她不能陪护……然而,邹德凤换来的是医疗投诉少了,医患关系缓和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上升了,医院的美誉度提高了。
采访中,我们走进医院、社区、病人家庭、红十字会,几乎人人都在念叨邹德凤的好。这里面有同事、有领导、有社区的大妈大姐、有志愿者中来自各大中专院校和多个单位的年轻人,邹德凤在铁路地区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铁路职工李宝生说: “邹德凤好像我们中间的 ‘负氧离子’,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希望有更多像邹德凤这样的好人在我们周围出现。”
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副院长汪博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邹德凤是我的老师,是我们精神上的老师。”
邹德凤的同事说: “邹护士长得南丁格尔奖,实至名归!”
像一颗种子,扎进广大群众的土壤,生根、发芽、结果;像一名排头兵,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同事、社会人士、大学生,带领年轻一代抛掉 “灰色眼镜”,带着阳光和笑脸,聚集到红十字的旗帜下;像一名旗手,高举正义的旗帜向前……这就是邹德凤,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中国的“南丁格尔”!
编辑感言
英国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开了护理工作先河,被誉为“提灯女神”。1907年国际红十字组织在第八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设立南丁格尔奖,以此表彰在护理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在41年的医疗护理生涯中,像南丁格尔一样,邹德凤的足迹踏遍医院、社区、病人家庭、红十字会,人们记住了这位为病人奔走的铁路“白衣天使”;在追随南丁格尔的道路上,她义无反顾,那一个个惊人的数据无不在证明着她像提灯女神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坚持与努力的同时,她失去了与家人的团聚,却换来了几乎所有人的称赞。
邹德凤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自己,她不愧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