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巷漫记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在南京,有一条小巷,虽然没有乌衣巷、大板巷、饮马巷有名,但在我心里却有着特殊的位置。它只有四五百米长,我从南端“走”到北头却花了近40年,这就是坐落在浦口南门地区、与中国铁路有着不解之缘的江北小巷——龙虎巷。
1981年,我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到南京铁路中学任教。不久,我随校教工篮球队赛球来到同属南京铁路分局的两浦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两浦铁中)。该校地处龙虎巷的最南端,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龙虎巷的土地。1990年,我被调到南京铁路分局教育处工作,去两浦铁中的机会多了,对这里的往事逐渐有所了解。
早在100多年前,一所铁路子弟学校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1918年2月,京奉、津浦、京汉、京绥4条铁路的职工组建铁路同仁教育会,随即在各路沿线筹建子弟学校,统一冠名扶轮学校。当年夏天,南京浦镇扶轮学校在旧浦口城附凤门以东、津浦铁路洋桥以西建立,初始仅有小学部。这是中国铁路最早创办的子弟学校之一,也是浦镇乃至南京江北地区新式学校的发端。
日军侵华期间,浦镇扶轮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恢复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在浦镇扶轮学校的旧址上建起两浦铁中,这所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在南京江北地区一直名列前茅。该校的很多毕业生在几十年以后,还常常以自己是两浦铁中的校友而自豪。1993年,两浦铁中从龙虎巷迁至浦口建筑里办学。2003年,两浦铁中移交地方管理。
当年,我在两浦铁中课堂上常听到窗外飘来的火车汽笛声,名闻遐迩的铁道部浦镇车辆厂就在学校隔壁不远的龙虎巷中段。1908年,该厂前身浦镇机厂为配合津浦铁路的运营而建设。建厂初期,工人不足百名,主要从事配件生产;1914 年开始维修铁路机车车辆,工人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英籍厂长被解职,工厂由中国人自行管理;1949年南京解放,起初由济南铁路管理局接管;20世纪50年代初,由铁道部直接管辖,厂名定为铁道部浦镇车辆厂。以后又多次更名,现为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然而,厂名不管怎么改,熟悉的人们总喜欢叫它浦厂。一条小巷坐落着一座百年大厂,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2005年我调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与浦厂正在火热合作中。彼时我分管校企合作,对浦厂有了新的了解,为他们的产品走出国门、享誉世界而骄傲,也为我校为该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而欣慰。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随着津浦铁路的兴建,大量北方的铁路工人来到浦口,在浦镇机厂的西北和原浦口城南门之间逐步形成居民生活街区,其建筑完全是天津、唐山一带的风格。一个午后,我到那里寻访。虽然周边高架桥纵横跨越,但龙虎巷却变化不大。和以前一样,我仍然是穿过津浦铁路下的阳桥洞进入龙虎巷,熟门熟路地经过浦厂龙虎巷5号的大门前,再往右前方折去便是我从没有涉足过的龙虎巷北段。
我打小生活在南京城南,看惯了江南民居、徽派民居,而眼前却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驻足凝眸,这里的建筑屋檐高翘,墙垣环绕,清一色的高台阶、高门楼和花格院墙,有的还在进院门处设玄关照壁,由青瓦覆盖的坡面屋顶,重重叠叠,四周封闭,廊墙相连,同时又配以较大面积的天井、庭院,恰似写意中国画的留白。据说,龙虎巷的津派建筑与当年一个叫刘凤友的天津人有着直接关系。此人头脑活、善经营、会英语,在厂子开办之初,成为买办和工头。1908年后,刘凤友出资修建了100多间房屋,或卖或租,提供给南下的铁路职工居住。他的后人也一直住在巷子里。
这些老房子历经百年的风雨剥蚀,仍基本保存完好。年轻的住户有一大批搬走了,留下来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言谈举止中透出北方人的直率、豪爽。那天,一位身材高大且硬朗的老太太聊起巷子里的民俗民风和家长里短,让我们感受到南北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这里的一切显得古朴、整洁、悠闲、恬静。在岁月的流逝里,具有北派风情的龙虎巷既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又通过周边的街巷,把巷内氤氲着的北方气息,散布到浦镇的纵深处。
我深情地走在龙虎巷里,那里的厂房、校园、老屋、街区特别亲切,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浸透了百年铁路的气息。作为南京人,作为铁路人,龙虎巷的故事珍藏在我心中,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