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文学作品

父亲的筑路芳华

发布时间:2019-02-22 来源:中国铁路总公司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这些天,父亲居住的小区居委会在收集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老物件,没想到,父亲拿出的是珍藏在一个玻璃瓶里的一颗门牙。

  就是这颗门牙见证了父亲的筑路芳华以及他的选择、奋斗和追求,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春,父亲走进衡广铁路隧道工地成了一名风枪手。“40年的光阴看似很长,却感觉如昨日一样。我们才在衡广铁路战涌水,转而又来到宝中铁路战坍方,刚刚上泰赣公路的杨公山,又去了泰井公路的井冈山……”每当回忆往事,父亲总是泪花闪闪。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衡广铁路南宁隧道工地上,由于机械化水平低、工程技术水平不高,隧道的掘进还是用人工风钻,打炮眼用的是风枪。父亲最初尝试操作风枪时,被强大的气流冲倒在地,有颗门牙被风枪磕缺了一半,双手还被岩石划开了口子,鲜血直流,当时,父亲依然抱起100多斤重的风枪继续作业。凭着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父亲在衡广铁路施工多次立功受奖,自己也从开挖工走上开挖班副班长、班长的岗位。

  父亲打了一辈子隧道,亲手凿通的隧道有几十座,每当隧道贯通的时刻,他都会站在掌子面胜利会师点与工人们忘情地欢呼、忘情地拥抱,把施工过程中的苦和累全都抛到脑后。

  改革开放40年,如果说说我家的变化与不变,母亲说不变的就是她的手机铃声《好日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说着说着,她还跟随手机铃声唱几句。1982年,母亲花120元钱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这是全村第一辆自行车,那时的心情比现在开奔驰还要兴奋。后来,她还在老屋里置办了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缝纫机,所谓的“一车三机”就是当时最时尚的生活用品。1989年,因爸爸工作努力,单位给他在长沙分配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对于儿时羡慕城里人的我真是天大的喜讯,母亲赶紧收拾行李,带上我和妹妹第一次告别家乡,坐上开往长沙的火车,住进了第一个新家。这房子虽小,但到处洋溢着温暖,这样的居住环境让母亲高兴不已。1997年,母亲又住进了一套126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父亲光荣退休。就在这一年,母亲又迎来了第三次搬迁。为犒劳自己,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孙子和外孙,她把原来那套房子卖掉后又买了159平方米的大房子,好让孙子、外孙住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次,母亲是花了心思装修,她在客厅里摆上了木沙发、环形液晶电视,还有鱼缸,在客厅的墙上挂有“永远跟党走”“改革开放好”的字画,这是她的心里话。

  弹指一挥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年。母亲的3次搬迁,从老家到新家,从小房搬进大房,作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我真的没有想到。一个筑路工人家庭的变化,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