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文学作品

铁路作家推荐之六:徐宜发

发布时间:2013-12-23 来源:国家铁路局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徐宜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铁路著名作家。原郑州铁路局局长。酷爱写作。已经出版文学作品三部《我心永恒》、《我的太 阳》(中国工人出版社)、《我书我心》(中国青年出版社)。并在《散文选刊》、《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等全国数十家 报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
  徐宜发是一个“老铁路”,对中国铁路发展史不仅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骨子里又有着文人气质,喜欢写作,不断地将所历所感记录下来,抒发出来,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我心永恒》、《我的太阳》。
  徐宜发的意义不仅在文章本身,更在于他用文章书写着郑州铁路局的历史,书写着人民铁路的历史。正如导演翟俊杰所说,“我电影导演的书,书的是中国电影之传。你铁路局长的书,书的是中国铁路之传。”由此,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
  现在徐宜发又要出版一部新散文集《我书我心》了,这是他最近几年的新收获,我为他欣喜。徐主席嘱我在前面写点文字,我自然乐意而为。
  徐宜发参加铁路工作,从司炉工到火车司机到机务段长,又从机务段长到铁路局长,经历可谓丰富。他在任时的郑州铁路局,曾管辖武汉局和西安局,而这两个 局又是他在任时,按路局改革要求分了出去,种种繁杂担于一身,他却都做得有条不紊。身为局长,他还常常亲自驾车查线路、做试验。他是一个与铁路职工打成一 片的人,很多一线职工他都能叫上名字。他还有着许多爱好,除了写作,还喜欢书法,我在街上见过他题的招牌;爱打乒乓球,是铁道线上有名的干将。我总觉得老 徐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乐观开朗的人,更是一个朴实淳厚、热情向上的人。
  徐宜发一生情感的凝结就在铁路上,他有一篇散文叫《忘不了的那段情》,有这样的文字:“在蒸汽机车上烧了6年火,从武汉来到郑州虽说从拉货车改拉客 车,拉得少了,可体力劳动一点儿未减,烧起火来照样是大把大把的汗水往下流。当年我跑郑州到三门峡西这一段,全长269公里,弯道多,坡道大,速度低,拉 上慢车一趟要跑十几个小时,一趟下来要给锅炉填十来吨煤,遇到刮风下雨、煤质更不好烧。我们年轻人还好一点,年龄稍大一些下了班就像散架了一样,躺到床上 不想动弹,睡上一觉才能恢复过来。在蒸汽机车上即便是开车也不会轻松,机车上上下下粘的都是煤和油,开上一趟车脸上、身上也会粘上不少油污,等到擦完车就 剩一口白牙了。”他后来还开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力机车,且都有描写。徐宜发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这成了他的一种财富,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写作上。
  最后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退役时,郑州铁路局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告别使用蒸汽机车的历史,徐宜发一方面为铁路的迅猛发展高兴,同时对这些老车头充满 了惜别之情。后来在他的主持下,接受郑州市的提议,将那台机车陈列在了世纪欢乐园。他的一篇《最后那台蒸汽机车》,就此写出了作家的心声:“在我国铁路历 史上,蒸汽机车曾作为铁路运输的主力,昂首高歌,叱咤风云,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每当看到它就会引起我回想心中的往事。”
  徐宜发也常把与铁路工友甚至深山小站职工的交情凝聚文中,他听到局宣传部的艾霞说《工人日报》采访组到侯月线的深山时问养路工:“生活在深山小站,以 路为伴,什么事让你们最高兴?”养路工脱口而出:“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向火车行注目礼,列车安全通过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徐宜发说, “一线工人的话语一直在我的大脑里萦绕。那天凌晨3点醒来,又想起艾霞说的这件事,顿时没有一点睡意,索性起来打开电脑,按动键盘,写完《大山人的情 怀》,正是天亮时。”
  徐宜发到济源车务段只有两股道的太行山区磨滩小站看望职工,工人们那纯朴的语言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同样感染了这位铁路局长,激情与灵感促使他很快写出了《大山深处小站人》。一个领导能够深入了解铁路人,并且写出他们的心声,表明他身上具有同工人一样的朴实本质。
  徐宜发在博客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也常常去那里浏览,以找出我的需要。在他的《三过秦岭》一文的后面,一个叫“山民一位”的这样评 价:“三过秦岭,分述三条铁路线路,一曰宝成线(宝鸡至成都),二曰西康(西安至安康)线,三曰西合(西安至合肥)线。在叙述每条线路时,都饱含着博主的 自豪与欣慰。博主虽身为铁路企业的高级领导干部,但始终以一位机车司机的角度来叙述路途所见所闻,对一线工人和基层干部充满真诚的敬意,博主的境界当令那 些视员工为阿斗和奴隶的贵族式领导汗颜呐!”
  徐宜发是一个认真的人,在他的心中,铁路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任时,他总是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怠慢,因而他能够舍小家顾大家。他有一篇 《母亲的心愿》,让我十分感慨,那是一个铁路工作者与一个儿子的两难话题。文章讲述了“我”由于繁忙的工作,没有时间陪伴母亲外出游览,尽管交通旅行十分 便利。终于找了个假日,想了却母亲“看看北京”的心愿,行程安排好了,到了北京才刚刚看了天安门,又是因为工作而带着母亲中途折返。文章的叙述语调平和而 不低沉,既有对母亲的热爱,也有对工作的态度。
  在他卸任铁路局长离开了繁重工作岗位之后,终于有时间陪母亲出去了,母亲却因年岁大而不能远行,做儿子的就经常带母亲到近处转转。《陪伴母亲到开 封》,是写去开封的事情,开封离郑州这样近的地方,还是第一次陪母亲去,实在是让我们感慨。《我随母亲去郊游》是春天与母亲到郊外的经历。只有到了霜染双 鬓,才有了这等空闲。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家的孝心与随性。
  徐宜发不仅对铁路、对亲人身怀大爱,对教过他的老师,社会上的普通人也是如此。他还有一篇文章叫《感念恩师》,那么多年过去,一个白发人还存有着对铁 中老师的念想。“慈母般的李瑞芳老师每逢下晚自习都要叮咛我,经常用自行车载我一程回家,下雨怕滑着,下雪怕冻着。在她的眼里,我就像一棵弱小的幼苗,没 有特殊的照顾,难以和大家一起成长。”而“郭老师每天辛辛苦苦讲课、教学,我们却不知道在他的身上还笼罩着一个阴影,他是带着一个‘摘帽右派’痕迹的老 师。”感念师恩,不忘师情。几十年过去了,“师生相见有说不完的话,谈到了过去,谈到了现在,谈到了将来,谈了许多许多,谈到很晚很晚……。”
  大年初七,民工乘坐火车外出打工已进入高峰,徐宜发到北京去专门选坐一趟临时客车,这趟车绝大多数都是中原到北京或京城周边打工的农民。老徐与这些对 未来满是憧憬的农民工挤在一起聊天。车上人很多,有的车厢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可他们聊得很开心。到北京之后,他就写了一篇《我与农民工同行》,不多 时这篇文章刊登在《工人日报》上。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才华是有着天性的,也许驾驶着列车在原野中驰骋的时候,文学的感念就在徐宜发的心中复萌了。那或可是一种诗意的驰骋。风霜雨雪、 春夏秋冬,田野或绿浪飘摇,或坦荡无垠,一条无限远的铁轨开发着徐宜发的心智。一会爬坡,一会转弯,一会过桥,一会钻山,一个文学的因子慢慢发酵。这种经 历是这个作家所独据他人所没有的,所以多少年后拿起笔来,显得那么得心应手。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徐宜发的散文大气而真切,质朴而纯然,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本真性情,感受到胸襟抱负,思想品格,产生审美愉悦,还能感受 到社会与生命的价值体现。他已将写作融入在生活中,走到哪都会用心留意,写下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非易事,正所谓刘勰所说的:“意得则 抒怀以命笔,礼伏则投笔以卷怀。”这就让我十分感佩作家文字的勤奋和才思的敏捷。
  徐宜发随中国铁路代表团到韩国考察高速铁路,他每天要抽出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境外时间仅仅4天,他却写出了12000字的《我到韩 国走一回》的文章。看着这些文字就像看电影,考察韩国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徐说,大家每天时间都是24小时,只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休息就会井井有条。
  他的《我随轧钢机架走千里》,是写我国首列单辆载重412吨轧钢机架的专用列车,从富拉尔基到营口鲅鱼圈车站的千里之行。作家随车的种种感受尽数入 文,在描述运输的过程中,又写出了沿途东北大地的万千气象。作家这样用笔:“16点31分列车驶过红旗营车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展现在我们面前。徐志超 说,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牧民放牧的地方,草肥鸟飞,牛羊成群,曾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传说……我隔窗相望,茫茫大地草长茂盛,芦花绽 放,微风吹来,随风荡漾,透过万丈霞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两年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徐宜发又重新活跃在乒乓球场上,不断与各类乒乓高手切磋技艺,于是有了一篇篇到各处打球的散文随笔。这些文章既写出了挥戈赛 场的情景,又记录了山南地北的风土人情。比如他去新疆与乒乓球友切磋技艺,就写了《咱们新疆好地方》等好几篇散文,其中在途中观云是这样描写的:“浩瀚的 天空美丽无比,飞机如同一只轻盈的小鸟在蓝天白云间飞翔。隔窗远看,一会儿,这白云好像是一层厚厚的棉花,棉绒绒,雪白白,飞机正沿着这条棉花铺成的大道 飞驰;隔窗眺望,一会儿,这白云又像一座座雪山,峰连峰,山连山,变换无穷,飞机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隔窗俯视,一会儿,这白云似乎是一层轻纱,地面上的山 川、河流隐约可见,飞机满载着西行的人们去寻找那五彩的梦。”作家用远看、眺望、俯视三个角度,写出了白云的变幻多姿。还有《在那高高的雪山上》:“卡定 沟深居西藏高原却有着南国的风采,溪流潺潺,翠竹成片。我顺着溪流穿过竹林来到大瀑布前,‘哗哗’的流水声回荡在山涧,飘飘洒洒的水雾扑面而来,顿感一阵 清凉。我抬头仰望,从天而降的瀑布气势非同一般,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在我心中悠然升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流传千年的诗句,让我在 卡定沟找到了感觉。倘若李白在世,有那么一天他老人家踏上西行之路来到卡定沟,准会触景生情留下更加脍炙人口的诗篇。”
  不仅如此,只要是生活中的感怀,他都要下笔入文,让人看出他的多面人生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相聚山水间》,写的是去山西长治看一个企业组织的文 艺演出的情景,但那只是个引子,引子过后竟是企业的方方面面,让人对其中的人和事有了细致的了解。《探访范园》,记述一次在高速路上看到一处古朴,产生了 停下一探的念头,谁知一探是范仲淹的纪念园。此前去南阳时听说范仲淹曾在那里任职,而且《岳阳楼记》就是在南阳写的,随手就写了一篇《重读岳阳楼记》的文 章,这次路遇,又是一次收获。老徐就是这样,对生活、对学习时时充满着兴趣,葆有着激情,也就时时会有激扬的文字。他的《灾后都江堰》,是对四川地震后的 踏访,关注之情溢于言表。《故乡行》,是回故乡长垣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表明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关心。《赶庙会》是全家人出去玩的记录,以小外孙欣欣的行为 语言穿起来,把郊游的现场感写得鲜明又生动。
  从上边的例子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徐宜发文字的魅力,他既善于叙说,又善于描写,他的文章不仅是生活的写照,也是让人悟道的美文。我想再举几个例子,以证明我的说法。
  如《春风吹拂黄河边》,写他走访三门峡一带的黄河:“我们迎着习习的春风漫步在黄河边,满目春色扑面而来,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群群 野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闹,为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一片片还在沉睡的芦苇,正在那里孕育着新的生命,等待着春风送暖绽发新芽;一拨拨喜欢垂钓的人们,手持 鱼竿目不转睛地望着鱼漂,盼望能有一个个惊喜……春天来了,春风给大地带来生命,春风给人们带来希望,春风给人间带来欢乐。”
  有了成就和影响,徐宜发就总是被邀请去一些场合做讲座,《我和大学生谈写作》就是写他去郑州大学的感想。其中有一段话可看出他为什么受学生欢迎了,那 就是他对写作、对人生有着深入的充满哲思的认识:“要享受快乐。确切地讲,应该是学会享受快乐。人的一生像‘万花筒’五彩缤纷,人的一生也像‘五味瓶’酸 甜苦辣。人世间,人们的选择和追求就是快乐,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快乐是一种感觉,同在一个环境中人们的感受会各有不同,产生 的情绪也截然不会相同,只要心情好世上一切都美好。”
  这也是人们说徐宜发为什么生活得这么洒脱、这么自然、这么充实的原由了。尽管徐宜发已经成为知名作家了,但对于他来说,他依然认为自己只是文学的票 友,是个人生活的一种爱好。正是有着这样的心态,才使他的文字没有雕痕,不囿杼机,充满了原野的自然味道。是那种老徐周围的铁路人喜欢读的文字。
  徐宜发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要用好有生之年,时间不能浪费,年华不能虚度。他还说,想写好必须先学好,用写作的压力迫使自己多学;写作能使自己消除 浮躁,保持心态宁静和情趣高雅。朱熹在《二程遗书》中有言:“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 理?”他确实是把学习与写作当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学习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在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徐宜发乐观地享受生活、洒脱地铺撒文字的状态与心态,将影响着后面一群的人。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