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书画

张苗起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13-12-23 来源:人民铁道网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张苗起:笔墨对话经典
    几经周折,我在塞北灵丘见到了铁路业余书法家张苗起。他是太原机务段一名普通职工,自幼酷爱书法,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大 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在张苗起简陋的书法工作室,我欣赏了他的书法作品。他取法有出处,从回归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法帖中一路走来。
  张苗起说: “在学习书法之前,必须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临帖是通向书法之门必经之路,舍此无任何捷径可走。不临习古人法帖,兴笔为书,纵有五车学识,终归废纸三 千。临帖不当,取法不古,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然,临帖拘泥,涉猎面狭窄,不善通变,不读史书,不解世理,纵然倾鹅池之墨,终为书奴。朝执笔,晚称 狂,未通皮毛一二,便游离于市井,取宠于俗世之好,虽得华名一时,终归苟营小儿。眼界不高,不加强美学修养,虽居桃源,难得世外之趣;二是弄清楚书法与汉 字的区别。汉字有500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法定言辞符号,而书法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椐相关文献记载,大约是汉代,人们在法定文字基础之 上,将汉字进行改造,使其人格化、艺术化、人文化。经过改造的汉字,同时具备了欣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使之成为书法艺术;三是弄清楚书法与汉字的关联。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是汉字艺术化了的表现形式,汉字是源,书法是流;四是必须明确 ‘传统’的深刻内涵。所谓传统并非类似街头巷尾的远古俗闻,更非那些喜闻乐见、颇受大众追捧的官体书法、绝招书法、明星书法等,它是指已经过历史检验过的 优秀经典。依凭传统是书法的主流,是通向书法殿堂的必经之路。”
  从张苗起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他绝妙的集古能力、对经典法帖的疯狂猎取和对书法传承的深度思考。他学习古典,一是得古人之法;二是师古不泥古。如 果我们细心审视张苗起的小楷和草书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中诸多技法或很多元素,直接就来自于 “二王”体系。可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又融进钟繇法帖和简、隶、篆书的情态,而且从技法上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及气息流畅,达到了在变化中求统一的效果。这是张 苗起在书法创作中一个非常高明的技法——“融古”。
  张苗起的小楷作品,不仅仅是停留在钟繇和 “二王”乃至魏晋书法的几个经典法帖如 《宣示表》 《荐季直表》等,而是在临摹上去做字形的取舍或变通,融历史最深沉、最经典的文化于创作中。他在书法论文中写道:“临帖是什么?并非深院抄书,改造古人书 法为己有,而是以前贤为尊,与古人论道,将其作品及其历史传承脉络作为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进行由表及里的逐层挖掘,并梳理和提炼,去探讨书学,接受古人 美学思想的改造。”他的小楷创作以 《宣示表》为载体,取 《荐季直表》笔意,得其古拙苍茫之态,兼融 《贺捷表》获其豪放凝重之意,四面出锋,真中融隶,若简若帛,若行若舞,章法典雅拔俗,整体取舍有度,形态规范而不拘泥;出锋镰利而多变,点画简约不失豪 放;体态凝重不乏飘逸,典雅华贵而不娇艳,体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临帖基本功和高超的创作能力。作品通篇意境冲远而自然纵横,若鸿雁排空意远而 声长。2011年,张苗起的小楷作品 《古文观止续抄》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五大行业书法展,作品 《嵇康养身论》入展建党90周年巡展。
  张苗起的草书作品艺术语言丰富,不仅仅是集 《十七帖》 《书谱》和《古诗四帖》技法及情态,而是上溯到汉碑 《张迁》、简书 《神鸟赋》和 《散氏盘》等法帖之上,向上拓宽了自己对草书美学体系的研究,通过梳理、提炼,出笔疾涩纯熟,或中锋盘旋绞转,在点画狼藉中取凝重迂回之势,显阳刚之气, 或侧锋取妍,平铺杀毫,获意韵阴柔之美,不加修饰而一任自然。他的作品笔墨纵情渲染,若云若雾,风声四起,浓淡、苍润变化统一,出色地把握曲与直、疾与 涩、肥与瘦、浓与淡、疏与密、润与枯等行草书必备的笔墨技法,集中体现力度和深度,蕴含章法和节奏于毫端,增强了草书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再现了草书浑厚弥 漫、沧桑大化之美。张苗起说:“写字就是写人,学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学做人的过程,我要力求做到人品与书品并行。”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