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写在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写在2025年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预计2024年全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超8000亿元,投产新线约3000公里,其中高铁约2300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6.2万公里,其中高铁约4.7万公里,地方铁路超2.5万公里;预计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同比增长11.7%左右;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约51.8亿吨,同比增长3%左右……刚刚召开的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引发与会人员广泛讨论和深刻共鸣。
2024年12月16日,兰张高铁武威至张掖段正式开工,建成通车后,西北地区将再添一条连接中东部的高铁大通道;12月26日,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动脉。越织越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织出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图景。
新的一年,铁路行业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奋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 推进降本提质增效
2024年,国家铁路局聚焦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着力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多式联运、国际联运。国家铁路局制定了《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铁路领域实施方案》,对铁路领域降低物流成本部署了六个方面21项具体举措。
聚焦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国家铁路局将着力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研究规范铁路专用线接轨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推进专用线进厂矿、进码头、进园区,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运营全流程工作试点,推动实现货物运输“宜铁则铁”,促进降低物流成本;规则标准“软联通”方面,引导具备条件的联运企业提供一单制服务,实现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研究制定集装箱铁水联运装载和安全检查技术规范,推动铁水联运集装箱安检互认,实现一箱到底,中途不开箱检查。
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是铁路推动降低物流成本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家铁路局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以煤炭、铁矿石为重点,国家铁路局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愿意转、转得了、转得好。通过规范铁路和专用线企业对外收费,推动完善铁路运价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用线共建共用,降低铁路运输费用。通过加大普速铁路建设,提高重载铁路比重,优化运输组织,推动铁路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融合发展。
在推动铁路发展多式联运方面,近年来,铁路运单电子化、货物运输集装化快速发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加快推进,电子运单比例达到97%以上。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以规则标准为抓手,着重在“联”上做文章,通过规范标准、从设施衔接、安检互认、标准协同、信息共享几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同时,围绕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国家铁路局加大重点物资保障力度,2024年预计运输煤炭约28.3亿吨,持续保持增长。不断丰富“铁路+文旅”、高铁快运等产品供给,全年开行旅游列车1900列左右,每天1600余列动车组提供高铁快运服务。推动33个车站实现地铁与铁路安检流程优化。旅客最高日发送量达2144.8万人,创历史新高。修订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办法,更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推进铁路国际交流合作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领下,中国铁路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一张“亮丽名片”,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目前,中欧班列通达36个国家的320余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国家铁路局着力推进铁路国际交流合作,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组织召开铁路“走出去”座谈会,搭建铁路“走出去”平台,建立协商合作、自律约束机制,服务企业出海,防范内卷式竞争,引导境外项目投建运一体化。
国家铁路局牢牢把握铁路行业政府部门职责定位,着力深化拓展铁路政府部门间双多边合作交流,铁路对外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国家铁路局带队先后访问非洲、欧洲、东南亚,推动中非铁路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出席国际铁路安全理事会2024年会议并访问铁组委员会,研究推动泛亚铁路中通道加速连通。
同时,深化拓展与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国家铁路双边交流合作,加强与OTIF、国际铁路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推动坦赞铁路激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亲自见签《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展望未来,国家铁路局将持续推进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积极拓展双多边机制合作,推动铁路“走出去”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铁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协同推进铁路沿线环境治理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铁路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铁路领域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安全事关国家形象、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合力共为、攻坚克难,充分发挥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全面划定,31个省份建立铁路地方110报警互通机制,时速120公里以上线路全部完成封闭,减少铁路平交道口1047处,铁路交通路外相撞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双下降。
各地充分发挥主动性,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在山东,环境治理纳入16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一季一考”,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坚持考核激励并重,表扬先进集体120个、先进个人420名,奖励隐患举报人员590人。贵州成立省铁路民航安全服务中心,为全省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保障;邀请铁路领域专家参加铁路沿线环境安全治理交叉检查6次,利用厅际联席会议和“双段长”机制及时整治内六线威宁大桥下违建违占、沪昆高铁旁擅自修建高填方挡墙等重大事故隐患。
人心齐、泰山移,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工作重在协同治理。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统筹推进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机制和护路联防、网格化治理、铁检互动等机制融合发展,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和联动报警应急演练,加快推进重点地段全封闭、重大隐患整治、道口拆并改、公铁水并行地段安全管控、涉铁施工和油气管线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重点任务,持续深化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守牢铁路运行安全生命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铁路高质量发展。
地方铁路健康发展
带动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
今年9月6日,随着两趟首发列车同时从杭州西站和温州北站开出,沿着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分别驶向温州和杭州方向,杭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沿线浦江、东阳、磐安、仙居等县市区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杭州、金义、温州三大都市圈1小时通达格局基本形成。
享受便捷出行体验的旅客或许并不知道,杭温高铁是地方铁路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杭温高铁一期为义乌至温州段,由民营资本控股投资、建设、运营,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二期为杭州至义乌段,由浙江交通集团投资建设,是浙江省首条省方全资建设的高铁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铁路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已成为除国家铁路之外的重要力量,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路网规模质量不断提升。地方铁路已拓展至28个省区,营业里程超2.5万公里。一批区域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铁路专线支线相继建成投产,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层次体系逐渐清晰。
——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预计2024年全年,全国地方铁路货物发送量达12.1亿吨,同比增长4.5%左右,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的23.4%。
——建设运营主体日趋多元。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经国家铁路局许可的地方铁路运输企业达到80家,铁路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地方铁路监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铁路建设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运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支持地方控股铁路企业自主选择运营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四网融合”工作,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