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④丨充分发挥铁路绿色优势,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不仅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绿色低碳环保优势,积极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贡献。资料显示,铁路运输的货物周转能耗和污染排放量仅为公路运输的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57.8亿吨,与公路完成同样运量相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4万吨,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为现代化物流的低碳运输贡献了力量。
新时代十年,铁路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明显,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节能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引导体系逐步完善。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运用日益广泛,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应用不断扩大,落后耗能设备加快淘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绿色长廊、最美高铁纷纷呈现,铁路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铁路运输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大规模高铁运营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电气化率不断提升,给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据统计,铁路内燃机车占比已由2012年的51%降低到2021年的36%,铁路电气化率从2012年的52.3%上升至2021年的73.3%。目前,这些数据指标还在持续优化。
长期以来,铁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绘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串联”粤西大地上13个城镇的江湛铁路,打造全封闭声屏障,用科研力量为小鸟“保驾护航”;和若铁路在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建起近30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带,筑起“绿色长廊”;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铁路尽最大努力做好高原植被恢复以及湿地、湖泊环境保护和冻土环境保护,在沿线设置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列车上配备先进的污水和污物收集系统,打造了一条“绿色天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绿色运输优势,落实“双碳”战略,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铁路部门要坚定信心,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充分发挥铁路占地省、运量大、能耗少、排放低的比较优势,推进构建以铁路为骨干、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快速轨道客运系统,提高绿色铁路承运比重。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绿色低碳经济的货运物流网络,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向铁路转移,促进运输结构深度调整,减少交通能源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实施电气化改造,进一步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准,促进提升铁路绿色发展水平。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铁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效率与效益,将绿色潜力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加强铁路能耗、碳排放计量统计监测,强化铁路客站等重点领域低碳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综合效能水平。探索研究铁路新能源应用体系,发展绿色节能铁路建筑,加强新一代高效节能、低碳环保设施设备研制应用,深入推进结构性、技术性节能减排。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完善铁路绿色发展政策机制,推动铁路与生态融合。把生态优化、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方面全过程,从源头上强化环保。践行生态选线选址理念,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强化环保水保监测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铁路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新时代新征程,铁路部门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充分发挥铁路绿色低碳环保的优势,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