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五十六岁“兵头儿”的创新梦——记西安局安康电务段汉中检修车间综合工区工长闫晓德

发布时间:2017-08-21 来源:人民铁道报 字号:TT

  在外人看来,闫晓德身上有几道不一样的“不等式”: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1995年以来,研制发明各类工装工具42项,增收节支400多万元;

  一般人不愿对外传授的绝技,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他的团队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他多次放弃调离一线的机会,甘愿在班组当个“兵头儿”……

  盛夏6月,记者来到闫晓德所在的西安铁路局安康电务段汉中检修车间综合工区,采访了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几道“不等式”里蕴含的秘密。

  工人技师痴迷革新22年

  中等偏瘦、额头布满皱纹的闫晓德,浑身透着一种朴实、坚毅的劲儿。今年上半年,在汉中市总工会“立足岗位、追赶超越”主题报告会上,他用一口浓浓的勉县口音讲着自己的创新之路:“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在农村种过地,当过农技员,学过木匠,开过拖拉机,后来从我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这一干就是35年。”

  那是1982年,闫晓德到勉西电务段信号检修所任熔接工。他觉得自己底子薄、基础差,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当时,他每月18元工资,仅买书就要花去一多半。经过几年苦学,他练就了一手调试信号灯光的绝活,被工友称为“调光神手”。

  这样勤勤恳恳干到1995年。一个冬天的清晨,闫晓德接到通知,阳安线五等小站青羊驿站的上行高柱进站信号机外透镜被砸。他和工友赶赴现场,用了60多分钟才完成透镜更换。

  “站在高柱进站信号机上,我感到心慌,特别累,差点从上面摔下来。回来后,我就琢磨,要是有一种机具,在更换高柱信号机配件时像站在地上一样就好了。于是,我开始在工区捣鼓,做了一个便携式高柱信号机作业平台。”回忆起第一个创新成果,闫晓德记忆犹新。

  运用闫晓德研发的平台,工友们更换高柱信号机的透镜,作业时间减少到20分钟,还大大提高了高空作业职工人身安全系数,深受大伙儿欢迎。

  从那时起,闫晓德浑身充满干劲——看到沿线转辙机配件经常丢失,他蹲在现场观察琢磨,制作出转辙机防尘、防盗压盖螺帽;听到信号工抱怨塞钉线更换困难,他研制了道岔跳线塞钉线起拔器。一时间,闫晓德成了“发明达人”。2006年,基于在破解生产一线难题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西安局聘为工人技师。

  劳模工作室“叫好又叫座”

  2011年7月,闫晓德在50岁生日时,又收到了一份“礼物”,被评为陕西省首届“能工巧匠”。这时,他已先后发明各类工装工具30余项,获得2项国家专利,有的成果成功转化后销往全国。他被授予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等多种荣誉。

  此间,江苏一家防盗门厂负责人慕名而来,以高薪邀请闫晓德去做电焊工。当时,闫晓德一家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生活比较紧张。面对诱惑,闫晓德心动了,但他不舍得离开铁路这个平台就放弃了。后来,单位多次想调他到机关后勤工作,他也委婉地拒绝了。

  面对荣誉和各种诱惑,闫晓德说:“我觉得待在班组心里实在,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再就是这些年捣鼓的成果,常常是自己单枪匹马搞的,要是把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传承下去,成立一个团队,带领大家一起攻关,就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现场一线的难题。”

  2013年1月,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闫晓德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闫晓德是工作室的带头人,同时,吸收了车间其他班组4名职工,负责电路设计、模具制作等。工作室还完善了31项工作制度,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使工作室高起点起步、高标准推进。

  闫晓德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破解“现场之急、职工之难、安全之需”为宗旨,以“项目制”运作,建立“课题立项、项目攻关、鉴定评价、成果推广”四个流程,履行“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负责技术攻关”职责。除了自己收集课题外,工作室还主动和段技术科、指挥中心等科室联系,要课题、要项目,保证攻关项目“叫好又叫座”。

  青工张琦上班4年,加入工作室仅1年。在闫晓德的指导下,他牵头研制了LED电源盒测试台,同类型的设备在市面上购买一台需要5万多元,张琦和他的伙伴研制的设备只花了5000多元,而且体积更小,功能更加齐全。这一年,闫晓德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工作室。

  “蓝领”团队服务一线

  2016年2月份,汉中检修车间接到这样一个故障信息:阳安线一组S700K道岔表示杆折断。面对这个一再发生、极难攻关的老大难问题,闫晓德和工作室成员坐不住了,向安康电务段立下“军令状”:不管多难,一定要破解道岔表示杆折断难题。

  闫晓德介绍,列车向前运行时,线路旁的转辙机通过伸出、拉入带动道岔左右扳动,如同“方向盘”,决定火车行驶线路。近年来,随着高速、重载列车加密开行,对道床几何尺寸和附着设备性能要求更高,道岔表示杆“接头”工作时方向固定,无法随表示杆方向变化自行调整,最终导致折断。

  “罪魁祸首”找到了,大伙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攻克表示杆受力不均、新式接头360度旋转、关节轴承镶进表示杆且不被拉出三道难关。放在以前,闫晓德想都不敢想,可是,现在有一支历经3年锤炼的“蓝领”团队。

  说干就干,有人通过朋友圈发帖征集良策,有人偶然间看到一幅人体骨骼挂图,豁然开朗。大家试用“球形活关节”代替现在的固定连接,使表示杆通过球面均匀受力。随后,为保证新式接头360度旋转,工作室成员又想办法在连接铁与表示杆中心钻一个圆孔,先把关节轴承镶进去,再在外面配上压槽,然后翻边,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初,闫晓德团队研发的S700K防断型道岔表示连接铁上道试验成功,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半年间,这个团队已有3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

  如今,闫晓德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了安康电务段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和“创客家园”,4名成员走上管理岗位,6人被评为工人技师、高级技师。闫晓德当选为陕西省首届“三秦工匠”。

鲜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