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英雄车 做领军人——记“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
刘钰峰,这名年轻的“80后”小伙子,肩上扛着的是有70年光辉历史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的重任。
17年如一日,他以年轻人的朝气,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驾驶着这台以领袖名字命名的机车驰骋神州大地,带领机车组人员创造了安全走行1000万公里的新纪录。在传承中发展,在坚守中创新,车轮滚滚永向前。如今,刘钰峰和同事们以汗水、智慧、坚韧,书写着这台英雄机车的新传奇。
手握“毛泽东号”机车闸把,就要做冲锋在前的火车头
被同行誉为“问不倒的火车头”,被领导视为职工的“领头雁”,被机车组年轻人敬为“神一样的司机长”,这就是刘钰峰。
而从光荣地握上“毛泽东号”机车闸把那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开好‘毛泽东号’机车。
1999年,以优异成绩从石家庄铁路司机学校毕业的刘钰峰,被分配到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并经考核被选拔到 “毛泽东号”机车组。
“毛泽东号”机车1946年10月30日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穿越枪林弹雨,穿越岁月风雨,始终是全路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成为火车司机,是刘钰峰儿时的梦想。而能来到“毛泽东号”机车组,这让19岁的小伙子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然而,刚进机车组的刘钰峰就感受到了压力。在机车组内部举办的一次技术比武中,他仅名列第15名。
“上了‘毛泽东号’,就意味着别人做不到的,‘毛泽东号’得做到;别人不愿干的,‘毛泽东号’必须干,因为我们是‘毛泽东号’人,就要比别人多付出。”老司机长的教诲一字一句刻在他心上,也激起他奋起的勇气。
“不仅要政治上过硬,还要苦练技术,成为行家里手,这才是合格的‘毛泽东号’人。”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
为熟练掌握机车构造和运用原理,他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每天都把上百张机车电路图、制动原理图、操作线路图装进随身的背包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对照练习。有时候为了搞懂一条电路的设计原理,他经常在电路图前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就把各类机车上千条电路、上万个零部件牢记于心,成为全段闻名的“规章一口清、技能一手精”的业务尖子。
虽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学习面前,刘钰峰丝毫不敢有“缓一闸,歇歇脚儿”的闪念。结婚有了孩子,难得回家一次,他连看孩子时都手里拿着书。家里的书桌玻璃板下全压着他的学习计划,枕头旁塞满了学习笔记。他爱人半开玩笑地说,给闺女买的小黑板,多一半被刘钰峰记满了设备技术要素,孩子念拼音,孩子爸就背要素,弄得孩子都记串了。
2010年,为适应发展需要,“毛泽东号”机车实现换型。为迅速掌握新技术,刘钰峰连续几个月利用休息时间到轮乘电力机班学习。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机车走廊和电器间,他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率先掌握了新型机车技术。
不仅在学习上带头,刘钰峰在工作上也积极带头。参加铁路工作17年来,他有16个春节没和家人团聚过。每逢节假日,他总是主动替班,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同事。一到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他不是在一路疾驰的机车上,就是在准备出发的候班室里。
接过司机长的担子,就要把这份光荣传承下去
2012年,32岁的刘钰峰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第十二任司机长,同时挑起了班组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接力棒传到我手里,我就有责任把‘毛泽东号’精神传承下去!”抚摸着这台自己无数次驾驶过的机车,刘钰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要开“毛泽东号”车,先做“毛泽东号”人。牢记着老司机长的教导,一有新人加入“毛泽东号”机车组,刘钰峰都要组织他们参观“毛泽东号”机车展室,每人赠送一套《毛泽东选集》,开展历史教育,让新人一迈进“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大门,就在思想上留下“开‘毛泽东号’车,先做‘毛泽东号’人”的烙印。
正因为有了这份使命感,刘钰峰对班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别的班组学习司机在机车上可以半夜小寐,但刘钰峰却要求班组年轻人“熬通宵”;别的司机下班后倒头就睡,刘钰峰却要求大家写行车日记,总结得失。“人家睡觉,我们学习,一年后高下立现!”2013年进入班组的赵庆营说。业务上的迅速进步让班组里的年轻人打心眼里佩服这位严格的“80后”司机长。
在“毛泽东号”机车组,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规定:手不离闸把,眼不离前方,背不靠座椅,说话不对脸,吃饭不同时,沏茶不谦让。这是刘钰峰和同事总结提炼出的“六不”安全值乘诀。这是为了保证列车在任何瞬间都要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为了防止夜间值乘时因打盹错误操作引发事故,冬天,“毛泽东号”机车组就少开几个热风机,使司机室内始终保持在15至16摄氏度,避免人在过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生困意。
2014年7月1日,“毛泽东号”机车结束了68年牵引货物列车的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新征程。
面对交路跨越4省1市的挑战,刘钰峰带领班组成员用1个月的时间,逐个车站熟悉情况,逐个区间查看线路,通过对161个车站停车标的实地测量,对1070架信号机位置的一一确认,对159个弯道桥梁隧道跨度的现场记录,对1593公里运行里程的系统分析,做到了熟记于心、倒背如流,并制作了“毛泽东号”行车安全提示卡。刘钰峰也被誉为“铁路运输转型发展的先锋”。
5根小木棒的故事,从这里说起。
为了让班组职工做好牵引客车的工作,刘钰峰发明了“列车操作纵向冲突检测仪”。这个检测仪由5根周长、重量都不同的小木棒经过数据演算制作而成。使用时,该检测仪要放置于纵向冲突最明显的列车尾部车厢,在列车启动、停车、提速、减速过程中,通过观察小木棒的晃动来判定机车乘务员操纵是否平稳。其他机车乘务员在驾驶过程中即使最小的那根木棒倒下也可以算为合格。“毛泽东号”机车组的要求却是“决不能让任何木棒倒下”。“因为我们是‘毛泽东号’机车组,就必须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刘钰峰说。
对刘钰峰来说,参加工作17年来,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不是父母妻女,而是“毛泽东号”机车组的21名同事。在班组职工的心里,司机长不仅是机车组的大忙人,还是大家的贴心人。
同事王振强一直记得,有一次他出乘,正赶上母亲生病。刘钰峰知道后不仅去医院向医生了解他母亲的情况,临走时还留下了500元钱。机车组的每位同志爱吃什么,也都装在了这位司机长的心里。
创新中前行,让“毛泽东号”机车永远驶在时代前列
“所有荣誉都是集体的,所有荣誉也都属于过去。”刘钰峰这样告诫自己和职工,“我们不能躺在荣誉簿上,我们要做的是让‘毛泽东号’机车永远驶在时代前列。”
在班组年轻人的眼里,刘钰峰特别能琢磨。他要求大家集体学习,每月至少解决两个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在刘钰峰的带领下,他们先后完成了“非正常行车视频”“故障处理电子书”等52项创新成果,还在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为铁路在客流高峰期利用货车机车牵引客车进行中长途运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继承老一辈“毛泽东号”人“锹锹数、两两算,点滴节约汇大川”精神的同时,刘钰峰和班组成员们积极开展课题攻关,研发新型电车节电方法,总结出了旅客列车“稳、缓、明、精、省”的5字平稳节能操纵办法。他们还提炼出了“初电制、适调整、一位停、再回零”的再生制动使用口诀。这些技术使得该班组驾驶HXD3D—1893号机车单趟节电1600余度,节支1200余元。计算下来,一年节约能达到14万余元。
他们还成立了“毛泽东号”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安全行车、机车质量、平稳操纵等方面的难题,积极开展课题攻关、技术改造,形成了“HXD3D型机车应急故障处理办法”“学习司机出乘作业流程”等成果,为运输生产安全有序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刘钰峰还组织创新党员素质保障制度、党员写实制度、控制党员“两违”考核办法等党支部工作制度16项,保证了组织生活严肃、党内活动经常、党支部工作严实,锤炼了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毛泽东号”机车组党支部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有17名党员获得了局级以上荣誉。
17年来,作为班组“火车头”的刘钰峰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作者:高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