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追梦人——记中国中车四方公司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
近一半飞驰在中国高铁线上的动车组,由他们设计;他们把一列列动车组变成了“中国名片”,实现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精彩蝶变……
他们就是高铁追梦人——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
拼搏进取,创造中国速度
作为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设计团队带头人、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梁建英还清楚地记得4年多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先导段。
一列CRH380AL动车组沿路贴地“飞行”,车内速度显示屏上,数字一路飙升,最终定格在每小时486.1公里。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诞生了!
这是拼搏进取的“中国速度”。
2004年,国家确立“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由此,设计团队开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外方不教你设计方法,只教你读图。也就是只告诉你是什么,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梁建英说。当时,外方曾预言设计团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16年,即8年消化、8年吸收。
事实上,团队的研发速度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仅仅2年后,我国第一列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就从设计团队手中问世。
2008年3月,设计团队开始研制CRH380A新一代动车组。18个月间,他们完成业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科学研究试验,成功攻克了高速条件下动车组系统集成、头型、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减震降噪、牵引制动等十大关键技术。
值得骄傲的是,CRH380A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专利181项,标准189项,设计团队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懈追求,勇攀创新高峰
对创新的追求和对技术的痴迷从未停步。
2015年6月30日,铁科院环形试验基地。一列崭新的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开展试验。这标志着团队设计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对中国高铁来说,这又是一块新的里程碑!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设计团队在动车组安全可靠、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并着力建立起一成套的“中国技术标准”。
身处高铁时代,要始终走在高速列车技术的前沿,设计团队是在跟高铁赛跑。
早在2011年,实验室滚动试验台上,团队设计的更高速度试验列车跑出了每小时605公里的实验室最高速。2012年,团队将高速动车组技术创新延伸,成功研发首列城际动车组,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4年9月,设计团队突破耐高寒高温、抗风防沙、高海拔适应、防强紫外线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研发首列耐高寒抗风沙高速动车组。此后,被誉为代表未来牵引方向的动车组——我国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横空出世。设计人员成功攻克将永磁牵引系统应用到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永磁高速列车技术的国家之一。
敢为人先,“铁军”筑就梦想
“搞科研不仅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更需要铁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韧劲。”梁建英说。
风沙飞舞的兰新线,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风沙试验。为了抓住凌晨刮大风的时间,设计人员每天从下午4点跟车,一直试验到第二天凌晨4点。整整2个月,团队跟车跑了3万公里,没睡过一个整觉。“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沙袋上眯会眼。”设计师程建峰回忆说。
这是设计人员跟车试验的常态。
每种车型上线运营前都要上线路试验,以解决发现的问题。10余年来,设计团队冒严寒、顶酷暑,足迹遍布京津、武广、郑西和京沪等高铁线……
2009年,为了攻克CRH380A动车组的关键技术,摸透动车组在平原地区的运行规律,团队赴京津线进行了17大类1800多种不同运行状况的试验;为了探明高速运行空气动力学规律,又在武广线整整试验了11个月。整个下来,设计人员前后试验18个月,跟车跑了2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多圈!
十年追梦,硕果累累。目前,在高速动车组领域,设计团队已获得4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项目奖,4项国家级、20项省部级个人奖。
筑梦世界,前行不辍。这支中国高铁列车研发的先锋,将在创新之路上勇往直前,他们的梦想是让中国的高铁列车驰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