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风采

大巴山的“金凤凰——记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助理工程师刘玲

发布时间:2013-12-27 来源:国家铁路局 字号:TT
  在群山环绕的襄渝线巴山站区,有一位 “80后”硕士研究生。这个来自山东烟台的26岁女孩,和一代代巴山铁路人一起,坚守在偏远的大巴山腹地,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巴山 “金凤凰”。她,就是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助理工程师刘玲。
  去年8月,刘玲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初到巴山的第一晚,她彻夜未眠。面对险峻的大巴山、首尾相连的隧道桥梁,刘玲脑海中充满了去与留的思想斗争。她不停地问自己: “自己是一名隧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难道要在这深山里待一辈子?”
  刘玲所在的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孕育了享誉路内外的 “巴山精神”。车间职工担负着襄渝线81公里线路、78座桥梁、5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这里山高涧深、桥隧相连、信息闭塞,集中了襄渝线上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 “六大之最”。
  在刘玲困惑与迷茫之际,西安铁路局团委开展了 “继承 ‘巴山精神’、青春奉献铁路”主题活动。有着甜美嗓音的刘玲被选为 “巴山精神”讲解员,她反复观看 《巴山路魂》专题片,琢磨每一句讲解词。在一次次讲解中,她被老巴山人的先进事迹感动着,经常讲着讲着就泪流满面。
  近一个月,1000多名新工分批到巴山参观学习。连续讲解使刘玲扁桃体发炎,还患上了鼻窦炎。含几片金嗓子喉宝、吃几粒消炎药,她依然用最甜的微笑、最真挚的感情给大家讲解。去年以来,路内外先后有124批次4210人到巴山参观学习,刘玲一个人就承担了86批次3200人、累计345小时的讲解任务。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不知不觉中,刘玲的心慢慢静下来。她选择了坚守,在巴山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和人生价值。她每天早出晚归,学业务、练技能,让梦想在基层一线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一次,刘玲和师傅到淇水隧道熟悉设备时,看到工友们正在整治翻浆冒泥病害。受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限制,当时这个隧道仅在一侧设置了排水沟。一下雨,隧道另一侧的渗水就会因排泄不及而漫上道床,导致翻浆冒泥病害频发。了解情况后,刘玲多次到现场巡查区间、进隧道测数据、画图纸搞设计,用了不到两个月,研制出隧道渗水导流器,有效破解了单侧沟隧道边墙渗水难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刘玲无限的创造力。而今,巴山工务车间成立了 “刘玲工作室”,刘玲和40多名大学毕业生一起,发挥专业优势,攻克安全技术难题。一年来,他们先后完成施工方案设计29项,5项投入运用,工程造价400多万元。在段安全风险方案评审会上, “刘玲工作室”完成的襄渝下行线隧道边墙涌水整治工程施工方案、西康线抗滑桩施工方案荣获优秀设计奖。今年年初,她带队设计完成的襄渝线481公里处河岸防护工程施工方案被西安局设计所采用。
  今年春节,刘玲选择留在工区值班。这是她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远在2000公里外的父母从烟台辗转到巴山看宝贝女儿。中央电视台记者从烟台跟到巴山采访,他们拍摄的 《大巴山深处的探望》专题片在新闻频道播出后,刘玲立足山区、敬业爱岗、技术创新的事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她那张恬静的笑脸也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
  刘玲成了工友眼中的明星。尽管才工作一年,可她身上却彰显了 “安心山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自强乐观”的 “巴山精神”,折射了铁路人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格。
  如今,刘玲已适应了巴山的工作和生活,并深深爱上了巴山的一草一木。今年6月,她作为西安局 “巴山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全局巡回宣讲,打动了台下认识和不认识的铁路同行们。她说:“感谢巴山,让我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人生坐标,做巴山铁路人,我今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