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文学作品

金秋唱响奋进的歌

发布时间:2022-10-28 来源:人民铁道网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前不久,观看了一场“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综艺晚会,给我莫大的欣喜和振奋。为什么短短两小时的节目能触动内心?我想,是艺术的美与家国情怀、时代召唤、奋斗的礼赞结合得好,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感。

  月圆之际,一走进二七剧场,立刻被一种红色的氛围包裹。舞台上大幕未启,台口处,一帧帧叠加的红、飘扬的红,在金色的镰刀锤头映照下,深沉厚重、浓烈生动。我想起嘉兴南湖的红船、八一起义的红领带、井冈山会师后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想起长征路上前仆后继、始终高举的红旗。那红旗历经硝烟与风雨,如今,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升起。

  舞台上红花排列,殷殷盛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以我血荐轩辕”。那些殷红中,有先烈们为解放全中国,为抵御日寇,为抗美援朝洒下的热血吧?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建设者,像王进喜那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像钱学森、于敏、黄旭华那样顽强地拼搏、默默地奉献,流淌的汗水吧?

  舞台下,红色座椅上放着大红的节目单,营造出温暖温馨的氛围。我坐在那儿,一页页翻看,不知不觉地体会岁月静好、心中有幸福的感觉。

  晚会以歌舞《新时代,唱支山歌给党听》为序章,展开“追梦之路”“勇攀高峰”“一路欢歌”“再启新程”四个篇章,最后以大合唱收尾。近20个节目,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其歌声嘹亮、舞姿优美、才艺精湛,专业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大家有目共睹,赞誉满满。

  我对晚会上恢弘的礼赞印象很深。晚会时间不长,舞台布置也简单,但是对党、对祖国、对新时代、对铁路发展的礼赞却恢弘震撼。那错落有致的LED大屏被歌词、画面装点,被多媒体和视频制作注入活力,宽广而灵动,时空在这里飞跃、历史在这里闪现。于是,我们看见祖国日新月异、万物生长,看见铁路四通八达、刷新速度,看见碧波荡漾、麦浪滚滚、复兴号奔驰在广袤的大地上。因为绝大部分节目都是原创作品,那些词语都贴近人心,那些旋律都融入生活,那样的恢弘真实自然,普通人的奋斗也融入那恢弘之中。我们也看见曾经走过的路;看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看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高铁时代》和《时代号子》唱得好,“不是神话,不是传说,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力量攥在手,梦想在前头,汗也不白流,累也不白受;实干才能出成就,日子有奔头,奋斗才会有幸福,劳动最风流”。而舞蹈《新征程》和器乐演奏《一路花开》,进一步展现了铁路人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追风逐梦、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

  舞蹈《5200米高度的记忆》刷新了我的认知,再听《天路》,感觉原来对这首歌的理解还显肤浅。有过难、有过险、有过寂寞,但5200米高处的天路,最终留给人们的是飞跃,是豪迈,是传唱不衰的歌颂。

  铁路著名词、曲作家为中老铁路通车创作的歌曲《友谊的彩桥》,让人对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不细数中老铁路怎样跨越国境,怎样排除万难,只告诉你“琅勃拉美,版纳妖娆,绿色动车像孔雀羽毛,从春城出发,与彩虹拥抱,不再是往日的水远山高,不再是遥远的茶马古道,澜沧江挽起湄公河奔跑”。

  《相聚》是个音乐短剧,人物不多,但铁路妈妈柔肠百转,既心疼孩子,又在岗位奉献,还做好精神传承的故事触及心底的苦辣酸甜。特别是节目新颖,除了情节设置、人物对白,还穿插了4首好听的歌,让人联想:带着《妈妈的味道》《坐着高铁看中国》,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幸福;听着《懂你》《今夜无眠》,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感动。

  群口相声《找素材》的几位演员,身材高矮胖瘦,工作服十分普通,但每个人都代表着“不简单”。他们一开口,就是中国铁路与世界的连接,中欧班列更多、更快、更安全便捷,新的丝绸之路气象万千。

  诗朗诵《人民铁路》与大合唱《人民铁路为人民》像是深情的告白,也像真诚的誓言,“我从人民来,我为人民生,人民是父母,奉献是初衷,交通强国我先行,这使命千金重”“听党话、跟党走”“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勇当先锋”“我们的钢轨,接续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我被晚会向奋斗和奉献的致敬所感动。劳动者和他们的奋斗历程、奉献精神,在舞台上进行新的表达,被大屏幕放大,典型的美、朴实的美就被焕发出来,感染人,教育人。无论台上的演员是多是少,节目的风格是平和还是紧张,我们都被引导着,置身大屏幕上那些浩大的施工现场、那些候车室、那些火车头和车厢,走近那些穿行于高山大桥之间的铁道、那些暮色中闪亮的信号灯和高悬的接触网……那些岗位上的坚守与奋战,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三人的舞蹈,服饰不唯美,舞步不轻盈。相反,朴实的白汗巾、大开大合的动作、张弛有度的身姿,还有他们扛起的重担、拉动的钢轨,讲述了攻坚克难修筑铁路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挥之不去的高原记忆。

  原来我不大喜欢杂技,这次却爱看,看得真切。在《勇攀高峰》和《脊梁》的表演中,那些矫健又沉稳的年轻人,那些安全帽、工作服、反光条,那些登高、倒立、叠加、旋转,那些腾空、接力、加速、飞奔,让我想起高耸的山峰以及高峰般难以破解的难题,想起绵延万里的铁路以及艰难孤寂的守护,更让我想起春笋般出现的课题攻关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想起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专注的眼神、欣慰的笑容。对,还有特殊的身影,工务人崖壁上扫山,“蜘蛛人”接触网上作业,调车人随时上下,迎送旅客的人不舍昼夜……所有的人,可能是科研带头人、技术革新者、“大国工匠”,可能是劳动模范、岗位标兵、普通职工。但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最美的铁路人,是铁路的脊梁,是国家发展的铮铮力量。

  杨启舫作词的歌曲《最美铁路人》,之前听过,再次唱响,格外亲切动听。“什么是最美?风驰电掣追星赶月,默默耕耘早出晚归,无怨无悔用爱伴随。”在掌声中,我忽然想,是不是有人听着歌,看着大屏幕,在遇见一个个熟悉面孔的时候,也仿佛遇到了自己?

  “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综艺晚会由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铁路北京局、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北京局集团公司党校和北京西站的合唱团奉献的大合唱,反映了铁路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热烈氛围,颇具代表性。

  连演十天的晚会结束了,但那新时代唱给党的歌,那属于中国铁路的铿锵诵读,那激情满满的“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集体心声,久久在耳,萦绕心怀。

  北京的金秋蓝天高远,丰收的色彩点染大地。一轮收获必定连接着一轮播种,播种希望。在这金秋里,在喜迎二十大的日子里,我们是喜悦的、振奋的,我们充满新的期待。

(作者:周雅麟)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