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首页 > 铁路风采 > 文化园地 > 文学作品

列车驰沃野

发布时间:2022-10-0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字号:TT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上世纪60年代初,父母从潇湘大地前往新疆,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接着搭乘一辆货车,一路砂石路,颠了3天,才到博乐县城。灰尘弥漫的土路,几排低矮的平房,偶尔驶过几辆驴车。母亲一看,当时就哭了。可是,县城离他们将要生活的兵团连队,还有60多里。清晨,马车在荒漠间穿行,傍晚,才将一对新人送到简陋的地窝子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去乌鲁木齐读书。锈迹斑斑的36座的车,挤进40多人,我被安置在过道木凳上。312国道上,大坑连小坑。车门发出刺耳声响,发动机抖动不停。司机说,明天能到乌鲁木齐,就谢天谢地了。

  那时,多么希望能坐一辆舒适的客车,能有一条平坦的大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团场通往县城的路变成了柏油路。我迫不及待地开着摩托车,载着母亲,一个小时就进了城。林立的楼房,宽阔的街道,感慨万千的母亲想找寻当年落脚的地方,却早已无迹可寻。

  本世纪初,312国道开始改建成高速公路。短短3年,从乌鲁木齐到博乐就全线贯通。一辆辆全新的豪华客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行平稳,车内凉爽,座椅舒适。小寐片刻,就到了乌鲁木齐,全程仅需6个小时。

  4年前,一群建筑工人来到博乐,随之而来的还有大批机械设备。又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很短的时间里,工人们就夯实了路基,铺上了铁轨,又架起电气化线路。母亲奇怪地问,20年前就通火车了,怎么还修铁路?我告诉她,这是更快更好的火车。以后只需要3个多小时,就能到乌鲁木齐。咱们国家强大了,不光在新疆建,各地都在建呢。到时候您回湖南老家,睡一觉就到了。母亲感慨地说,咱们这么小的地方,国家都没忘。通车那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第二年秋天,我陪着母亲来到博乐新车站。远远地,就被车站建筑的气势所震撼。走进候车大厅,只见宽敞整洁的座椅,灯光闪烁的大屏,电子安检门、自动取票机、自助开水机,一应俱全。

  站台上,大地微微震动,列车呼啸而至,车门轻盈打开。走进车厢,母亲摸摸柔软的座椅,一会儿斜靠,一会儿坐直,时而看着窗外一晃而过的红柳胡杨,时而盯着桌面的水杯。母亲说,这么快的速度,杯子里的水都不动一下。她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进疆一路颠簸的经历。母亲感慨道,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坐上这么好这么快的车,能有如此的福气。

  错车时,母亲指着一列货车问,这列车到哪儿?我告诉她,这是中欧班列,阿拉山口口岸联通了中亚,一直通到荷兰的鹿特丹。她问,比到长沙远吗?我说,远好多呢!母亲发出啧啧赞叹。

  3年前,博乐与团场之间的柏油路,开始扩建成高速公路,不到一年就通车了。车行驶在新修成的公路上,只用十几分钟,就走完了当年父母坐马车走了一天的路程。

  时间的缩短,是国力的体现。道路的前方,是梦想的延伸。

  母亲又打来电话说,现在,连队和村庄之间,路都联通了,硬化的路面,修到了田间地头。农产品运了出去,建筑材料拉了进来,修庭院、砌新房。家家户户装电暖器、建水冲式厕所,政府都给补贴呢。母亲叮嘱,有时间的话,你一定要回来看看。

  电话这头的我,听着母亲的描述,心早已飞回了博乐。

  (作者:熊红久)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