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线上的青春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风可以吹起一张飘落于地上的白纸,却不能吹走紧紧抓牢在花叶之上的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坚持不懈地抓牢每一个过往时刻,守住那些生命中不应该丢弃的东西——比如人格精神,遗失了就很难找回来了。
成昆铁路的海拔最高处,刚好位于沙马拉达隧道中部。铁路穿过6000余米长的笔直隧道,横贯小相岭后向两端急转而下。那时,我怀揣着“见习工长令”,来到了这一站。
站在灰尘与油烟混合的空间里,我不由得扫了一眼进来时的方向,只见沙马拉达隧道洞口呈现出手掌般大小的光亮。此时还能清楚地看到,我想今天定是个艳阳天。转过头和身旁的九哥四目相对,我却无从表达想要脱口而出的语言。终于将目光落在了眼前尘埃下的支撑块上,此时,我们的动作出奇的一致——歪着脑袋紧贴着肩头上的对讲机。我们都明白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工作中,有多么重要。
“各小组,某某次列车沙马站通过。”卡在肩头的对讲机突然传来了工地防护员洪亮的声音。
贴着对讲机我立刻回答:“某某次列车沙马站通过,李凌明白。”我摘下面罩,扯开嗓门,随即左手晃着电筒,右手拍着离我最近的伙计。
“车来了,赶紧收拾工具进避车洞避车,不要拖延,快点……”
在我身旁的九哥,作为一个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职工,已经这样重复了几十年。
这就是我的平常工作。带领一组工人兄弟进行隧道支撑块更换作业,认真地对作业小组的安全、进度、质量进行全程把控。
职业生涯的道路何其漫漫,这里只是我成为一名成熟铁路人的开端。我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支起耳朵,放开嗓门,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
沙马拉达隧道由于地质复杂,采用支撑块整体式道床,常年病害不断。为确保行车安全,我们常年整治病害,施工不断。施工中面临的最大麻烦是隧道太长,通风不良,因而造成施工时产生的油烟灰尘排不出去,充斥在整个隧道内,回旋不散。而我的这些老大哥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长年累月地坚守在工地,只为保证彻底消除设备、行车安全隐患。
记得刚到沙马桥机队的时候,我跟着沈工长第一次进入到沙马拉达隧道。刚进去的时候还好,可是当各种机器开始轰鸣的时候,我感到的却是喧嚣带来的烦躁。在灰尘开始飘扬起来的时候,我感觉要戴两个口罩了,不,我要戴三个,因为感觉这似乎挡不住灰尘的侵袭。沈哥见状,笑着对我说:“有时戴上防尘面罩后,工作安排联系时说话不方便。”当我听到这句话时,脸上只有大写的尴尬。这虽然是一句很随意的话,但是却能更真实地体现出一些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认真的品质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可能他自己都从来没有发现,他拥有这样的品质。
作为施工负责人,孙主任经常说这么一句话——“要耐得住寂寞”。闲下来时,我常常回味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含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好像明白了:这就是铁路人常说的坚守。
经历过孤独与寂寞并能坚持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内涵。虽然现在还不能去深刻品味,但总有一天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我会感谢“坚守”二字赋予我人生的意义。
成昆铁路被称为20世纪人类破解自然难题的伟大工程。无法想象在当时,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迎来筑路禁区通车的辉煌。只有亲身来到这大山中,才能体会当年建设者的浩荡精神。而此时,我不正是在沿着先辈精神传承下来的道路前行吗?在这群值得敬佩的桥机队老大哥和同仁身旁,我获得的是一笔不小的人生财富。
没有畅通无阻的道路,没有轻易登顶的山。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就算是充满荆棘,纵使有万千的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我想这就是作为沙马桥机队人所拥有的精神——坚守。也只有这种坚守,才能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才能将几代铁路人的根,牢牢扎入沙马拉达绵延的群山中。
作为新一辈的铁路人,我们需要去传承、去发扬、去守护好成昆精神,一路留下我们坚实无悔的脚印。
自豪的是,我朝气蓬勃的青春还在路上。
作者: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