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国家级工法2项,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桥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持了高速铁路标准梁桥设计研究项目,发展了中国高速铁路标准梁桥设计理论,优选了高速铁路标准梁桥的合理结构形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梁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高速铁路预制整孔简支箱梁制造、运输、架设成套技术,实现了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变形由“厘米级”向“毫米级”的突破。
主持了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专项《铁路工程应用高强钢筋试验》(Z2014-038),填补了我国HRB400、HRB500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的空白,相关成果已纳入《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92-2017)和《铁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高强钢筋设计规定》(铁总建设[2015]343号),降低了铁路工程结构中的钢筋用量。
主持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开发计划项目《耐候全焊钢-混组合结构加劲梁悬索桥关键技术》(2015-K2-036),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城市道路工程(沙城-东花园)工程官厅水库特大桥主桥(210+720+210)m双塔单跨悬索桥的设计中应用,将成为我国免涂装耐候桥梁钢-混组合结构悬索桥加劲梁的示范性工程。
主持了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科技开发计划重大课题《4万吨级平转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研究》,应用于保定市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跨保定南站主桥(145+240+110)m预应力混凝土子母塔斜拉桥,子(转体重量3.5万吨)、母塔(转体重量4.6万吨)分别转体就位,将创造新的转体桥梁世界纪录。
主编了铁道行业建设标准《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发明专利《桥梁墩顶转体结构及转体的施工方法》,与常规墩底转体法相比可有效减少桥梁跨度以及基坑开挖深度,提高了施工安全度,在铁路工程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显著效益;发明专利《用于拱肋结构的竖转铰系统》,为大跨度桥梁竖转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关键构造,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拱桥设计和施工中,并可结合山区地形实现多次竖转;国家级工法《转体桥梁重心称重工法》(GJYJGF073-2008),解决了复杂桥梁转体施工的重心、摩阻系数定量测试难题,满足了铁路、公路等管理部门的安全要求。
作为桥梁专业技术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南宁至广州、德州至大家洼、瓦塘至日照、郑州至焦作等铁路黄河特大桥以及大理至瑞丽铁路澜沧江特大桥的设计,其中:
⑴南广铁路肇庆西江特大桥主桥为计算跨径450m的中承式钢箱拱桥,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高速铁路拱桥。设计中结合“前临西江,后靠陡峭山坡”的基础工程特点提出了可承担巨大水平力的新型基础结构形式和计算分析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大跨度拱桥温度变形大带来的轨道铺设精调和高速动车组运营性能评判的技术难题,2016年荣获“中国钢结构工程大奖”。
⑵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为主跨342m钢筋混凝土拱桥,提出了采用分别沿两岸山坡拼装拱肋颈性骨架、通过二次竖转完成拱肋安装的施工方案,与常规的缆索吊装法相比具有钢结构拼装和焊接条件好的技术优势,解决了施工场地陡峭狭小、日常风速大等不利条件下拱肋难以安装的技术难题。
⑶德大铁路黄河特大桥主桥为120+4x180+120m双线下承式变高度连续钢桁梁,为我国黄河上设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主桥最长、跨度最大的的铁路桥,获国家铁路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获奖情况: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2项(分别排名第3和第5)、银奖1项(排名第1)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北京市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1)
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1)
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1)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排名2),二等奖3项(排名1、2、14)、三等奖2项(排名2、3)
200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2012年詹天佑铁道科技奖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