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瞄准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前沿,根据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重点开展以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在列车系统动力学、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关系、疲劳可靠性、磁悬浮技术、牵引传动技术以及检测和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针对高速列车,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支撑了我国高速列车的创新设计,为高速列车的运行性能提供了保证。
实验室共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实验室拥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16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名。1人获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荣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在推进平台建设方面,采取团结协作、构建平台,优化结构、发挥院士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措施,重视队伍结构和稳定,以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还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多出成果。
在平台共享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平台作用,试验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5年来承担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台架试验22项,承担结构疲劳试验11项,承担机车车辆线路运行试验39项。为满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滚动振动试验台进行了改造,最高试验速度可达600km/h。
近5年实验室共设立开放课题43项,总经费370万元;利用实验室自主课题专项经费,设置重点课题24项,经费2720万元,探索课题49项,经费696万元。在这些课题的支持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氢燃料电池电动机车,第一辆在封闭曲线轨道上连续运行的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辆,第一个磁悬浮车辆振动试验台等标志性硬件成果。
实验室积极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扩大实验室影响。近年来实验室主办了4次重要的机车车辆领域国际学术会议,1次双边学术会议,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第一次主办第九届接触力学与轮轨磨耗国际会议(CM2012),主办第23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会议(IAVSD2013),这是首次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单位举办两次,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实验室研究水平。实验室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Allborg 大学、英国Plymouth大学、韩国铁道技术研究院、丹麦Brüel & Kjaer公司等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近5年实验室共邀请国内外专家访问、讲学、合作研究4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