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作为国家战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创新工程,创造了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线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世界纪录,代表了中国高速铁路最高技术水平。围绕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经历了近20年的科研和技术攻关,形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理论体系,建成了高标准和高平顺性的基础设施、研制了高速铁路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了安全运营保障技术等,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京沪高铁实现了持续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性运行。
本项目主要创新成果有:
1.突破了复杂工程环境下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形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造标准体系和成套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创新高速、深水、大跨、六线轨道大胜关长江大桥等系列高速铁路复杂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创新超长高架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建造技术、软土地区刚性桩复合路基沉降控制技术;构建了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运行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技术;构建了高速铁路接触网大张力体系,研制了高强高导接触线。
2.研制了新一代时速350公里系列高速动车组,形成了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实现了高速铁路重大技术装备再创新。提出了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突破了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长编组双弓受流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车设计-制造-验证-评估-优化成套技术,提升了重大装备的创新能力。
3.研制了高速铁路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了多制式互联互通的集成创新。攻克了高速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多条并线铁路无线冗余覆盖、与其它等级线路互联互通等重大技术难题;研制了CTCS-3级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实现了设备产业化;建立了设计-制造-集成及评估技术体系。
4.创新了高速铁路系统检测验证试验技术。首次进行了全线持续时速350公里等级的系统检测验证,形成了高速铁路动态验收技术标准;首次开展了时速380公里等级的综合试验,研究与探索了更高速度车-线-桥-网系统耦合作用规律及各系统的适应性。
5.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创新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模式,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设计、制造、施工、验收、运营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创新了系统组织、协同推进、标准化管理的高速铁路建设科学管理模式,引领了大规模、高标准高速铁路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技术的发展。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11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国家级工法9项,专著18部,论文243篇。项目成果辐射到了我国高铁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形成了完整的高铁工程建设产业链,带动了我国材料、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平均工程造价是国外的2/3,开通后,每年释放既有铁路货运能力5500万吨。运营三年半,共发送旅客2.7亿人次,运营收入754亿元,新增税收12.8亿元,2014年度赢利10亿元。由刘友梅、沈志云、陆佑楣等十位院士组成的评估专家组认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和开通运营,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工程技术、质量和管理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完成单位有中国铁路总公司、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二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铁三局、中铁一局、中铁十七局、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四局、中铁六局、上海铁路局、济南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有何华武、卢春房、蔡庆华、赵国堂、郑健、李志义、刘学文、孙树礼、王玉泽、康熊、高宗余、江明、程先东、徐海锋、尤忠涛、马云双、赵明花、姜春林、李树德、郭志勇、王澜、张志辉、易伦雄、文武松、高治双、杨忠、李海鉴、李昌宁、杜嘉俊、安爱军、韦国、郝又猛、孙福洋、王峰、李光林、刘波、孙帮成、宁滨、张卫华、田红旗、赵维刚、杨国伟、荣智林、张涵、靖仕元、姚建伟、宋晓风、梁建英、李军、王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