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解读 |
抓作风要持久发力 |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16-04-29 | |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 |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江苏泰州颁发“蜗牛奖”,旨在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等难题,可以直击领导干部懒政怠政不作为的软肋。 “蜗牛奖”作为一种负向激励措施,对于倒逼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快推进快到位,有一定借鉴意义。然而,在为这种倡导官员积极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举措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懒政怠政”等作风问题从来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在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心病”,与一个人的价值观、政绩观和党性修养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反映在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党性问题。 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深化党内教育的学习实践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从思想深处对领导干部加强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应该履什么样的职、尽什么样的责,从而根除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党性问题和作风问题。 对于党的监督执纪机关而言,抓作风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无论“踏石”还是“抓铁”,实质上都是“碰硬”。只有增强“敢抓”的意识,动真碰硬、严查严纠,对不良现象“亮剑”,敢于打破陈旧的经验、过时的套路、失效的做法,才能切实根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症”。 此外,还要充分意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作风建设既是苦功夫也是长功夫,能否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虑,能否根治“庸、懒、散”等“作风病”,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是看能否持之以恒、持久发力。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抓一抓、松一松,虎头蛇尾,最终就会失信于民。只有以坚定的决心与毅力真改实转,让人民来监督,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才能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使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 |
|